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必然需要承担起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担。本文通过梳理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性、优劣势以及若干思考,以期为集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些许思路。 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指以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为前提,将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引起社会新的市场需求,对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产业。2021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提到,福建省将持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七大重点,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8%提升至2020年的11.7%,“十四五”规划预测,至2025年该比重将超过17%。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国有投资公司的重要责任。在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的城市“投行化”背景下,国有投资公司成为各级政府的投资主体,是贯彻落实地方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国有投资公司在落实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需要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有企业打破现有传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国有企业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长期、稳定的创新资本。新兴产业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新兴产业创新主体的“轻资产”特征又难以获取传统金融产品的支持,面临融资难题,一般民营企业难以承受,相较而言,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实力更为雄厚。除提供所需资本外,国有资本集团拥有母公司主业各方面社会资源。同时,国有资本释放出的“光环效应”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产业要素聚集,有利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一定劣势。缺乏新兴行业经验,存在投资风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存在对新兴行业了解不深、对运作机制与管理体系不熟悉的情况。缺乏相关的核心技术、专利以及实验室等,面临着行业头部企业的激烈竞争。专业人才紧缺。国有投资公司以基础产业、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领域的人才为主,高层次资本运作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传统以经营业绩为导向的国企考核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相矛盾,导致缺乏投资意愿。 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一是需要建立良好的战略定力。国有资本应该围绕主业密切相关的战略新兴领域的投资、培育和孵化,提升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既要聚焦“资产保值增值”和“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更要保持良好的战略定力与信心,优先考虑布局新兴产业长期战略目标的达成,而非短期财务回报的实现。 二是需要灵活使用合资、并购投资、基金投资等多元投资手段。国有资本入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优先考虑与新兴产业领域的头部央企、大型民企等优质企业开展合作,或与拥有关键技术、核心人才的企业合作,合资共投新建产业项目;并购的方式可以快速获得被并购企业现成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弥补自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资源不足的问题;基金投资则可以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 三是需要补齐人才短板,提升投资与管理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不确定性高等特征,国有资本入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通过外引、内育并举等途径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投资管理人才。同时,应积极探索骨干员工持股等中长期股权激励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是需要健全投资决策与风险管控机制。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结合政策趋势、市场环境与企业实际情况,聚焦主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避免盲目投机。项目研判应该遵循审慎、合规、稳健的原则,探索构建更为充分、有效的尽调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投资的可行性,提高对风险的把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