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作为“数字化应用场景”的重点领域,智能交通逐渐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结合福州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具体业务之一—进港航班预计抵达时刻(以下简称预达)的录入与修正,浅谈数字化应用在具体岗位的实践。 预达作为一个关键性时间节点,其准确性对于地面保障单位具有重要意义。各保障单位可根据预达来判断航班的落地顺序,提前制定保障方案,最大化提升人员、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预达录入与修正又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程序,如果准确性偏低,修正时效性、参考性较差,就会造成保障资源的浪费,降低机场整体运行效率。 元翔福州空港运行指挥中心预达录入与修正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通过数字化运用,探索出更为精准高效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机场运行保障效率和服务品质。 在航班量较少且无统一生产指挥系统的年代,航班预达通常根据对方站派发起飞报的时间,结合对方站到本场的大致距离,拟一个经验的航程时间,以计算预达。即使是新入职的员工,也仍然会以各大机场的经验航程时间作为岗位基本知识来学习,如耳熟能详的“北京-福州145分钟,浦东-福州80分钟,广深珠-福州70分钟”等等,就是一届届员工不断总结并传承下来。若是拿捏不准的国际长航程,通常询问航司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经验时间。这种模式对于航班量少、保障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航班遇到的各种情况有别,如天气绕飞、落地排序的情况,准确性会有较大偏差,而通过询问航空公司或飞行服务报告室这种方式来修正,频繁的电话拨打反而增加了岗位人员的负担。 在各类民航辅助系统以及统一生产系统上线后,元翔福州空港很快启用航班运行监控系统,员工能通过系统实时监控并观察航班动态,判断是否绕飞、盘旋,同时航班运行监控系统也给出了测算的预达时间,这增加了修正的可靠性与预达的准确性。但其给出的预达往往根据航班距机场的平面距离来计算,这使得过本场上空进行基线转弯的航班,其预达的可靠性存在提升空间。 经过岗位实践与研究发现,通过航班高度来计算预达具有较可靠的参考性。因此结合历史经验,也有了2000米高10分钟预达、1000米高5分钟预达这样的数据,员工通过航班运行监控系统,对进入目标高度的航班进行预达修正,再次提高了其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反复查看两个屏幕、对比两个系统、进行预达修正带来的大量操作使得员工不得不分散精力。为减轻员工负担,2023年初,福州机场运行指挥中心通过编译程序制作出能结合航班运行监控系统数据与生产系统数据,根据高度(4000米以下)每50米高度调整航班预达算法、每秒进行航班预达计算的小工具,同时能对比生产系统内已录入的预达数值,计算差值并将偏差4分钟及以上的航班进行着重提醒,员工仅需关注小工具提醒的航班进行预达修正。通过该系统的引入,本年度福州机场前四个月进港航班5分钟内预达准确率达到了96.88%,相对去年同期提升了4个百分点。 然而,从数字化的视角来看,这种高度修正法无法进一步提高处于高高度航班的预达准确性,以及未能摆脱人工修正操作的基本局限。因此运行指挥中心积极推动与航科院的合作,使得未来的生产系统直接对接航科院预达数据,而其预达结合高度、航路,进行三维角度的预达计算,不仅更准确,且直接进入系统,使得“人工修正预达”彻底成为历史名词,这将完全满足目前的运行需要。 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预达准确率仅是元翔福州空港数字化转型建设的一个缩影。未来,元翔福州空港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提升综合管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管控,提升运行效率,深化节能减排,改善旅客体验,更好地助力“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的四型机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