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形势严峻,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渠道实施精准诈骗,呈现出组织化、链条化、跨境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的突出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之一,与洗钱犯罪相互交织渗透。 为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就反电信网络诈骗及反洗钱做出了规定,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各环节,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精准发力,为反电信网络诈骗以及反洗钱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变化多端,甚至常与社会热点关联,迷惑性强。诈骗集团通常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在众多诈骗手段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禁止性规定?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下列支持或者帮助:1.出售、提供个人信息;2.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洗钱;3.其他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的行为,例如不得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设备、软件;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 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 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可能面临刑事、行政、民事等法律责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或被公安机关处拘留、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对于造成他人损害的,按照《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此外还可能被采取纳入信用记录、限制出境等惩戒措施。 反电信网络诈骗同时也是反洗钱 不法分子为掩饰电信网络诈骗非法资金的来源和性质,都会通过非法获取的银行卡、支付账户和二维码等渠道进行洗钱。无论是个人亦或是企业,都应该要提高信息保护意识,保管好个人信息和“两卡”,不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 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也将积极履行反洗钱各项法定义务,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及账户资金交易的监测,不断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共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