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能发挥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集团已投用的海丝艺术中心、厦门北站汽车城以及在建的翔安航空产业启动区等项目,本质上都属于主题鲜明的产业园区。本文对国有资本产业园区进行些许浅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性思考。 产业园区的开发误区 一是“产业勾地”模式走向末路。过去园区开发企业通过配套商住平衡园区投入,其本质就是将园区载体投入作为和地方政府议价的筹码,真正收益来自商住销售的超额利润。随着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质量的把控,加上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地方政府为“产业勾地”买单的条件愈发苛刻,有的拿地协议中要求签署产值、税收、人才等对赌条款,有的先供产业用地,视招商情况再供商住用地。近年来房地产政策调控,商住配套开发风险甚至超过产业园区部分,成为压垮该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园区快周转打法逐渐玩不转。该模式借鉴住宅地产“高周转快销”逻辑,针对企业需求的厂房和研发类物业,快速拿地、快速建设、快速去化,再快速滚动开发下一个项目。该模式设置过高的分割销售比例,“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最终导致园区产业生态空虚,园区运营形同虚设,业态布局异常混乱,地方政府的不满导致该模式只能做洗存量的一锤子买卖,很难再拿到下一个项目。 国企产业园区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国企产业园区开发的优势在于,现阶段国企基于体制特性,更容易获得园区开发运营所需的土地、信贷、政策等资源,更有条件兑现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这是做好产业园的关键。同时,国有企业凭借其先天的政策支持与政府背书,具有强大的资金成本优势,可以将园区资产更容易转变为较低成本的现金,持有压力小。 劣势主要体现为,一是国企响应政府发展产业诉求与企业经济效益诉求之间的矛盾,二是长期利益与短期生存压力之间的冲突,三是难以较好控制成本,实现稳定收益,达成如公募REITs之类的金融创新。 国企产业园区的启发性破局路径 国企作为最早一批参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主体,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属性,长回收周期特点凸显,可以预见未来国企将继续主导产业园区行业的发展走向。这就需要国企园区平台公司进行突破和转型,加强锻造产业园区发展能力。 一是成本控制能力。产业园区面对的是企业客户,企业最关注的永远是成本,故产业园区所有与使用功能没必要的成本都可以去掉。同时,国企还要发挥财务成本优势和属地作战优势,学习行业标杆在建安成本上的把控,引导租金报价在公开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政策资源兑现能力。针对政府出台的各种资金奖励和优惠政策,国企要以政府招商平台的身份,帮助企业实现政策获取,提升企业入园吸引力。 三是平台对接能力。园区运营公司能否为入园企业提供市场、融资、税务、人力、法务等方面的帮助,考验的是园区运营公司对稀缺资源的掌控能力。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考虑采用“PPP”模式,由国企和有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经验的专业机构合作,由专业机构负责日常运营。运营初期国企占大股,等平台盈利之后国企可以逐步降低持股比例,前期降低专业机构的运营压力,后期又通过市场需求做大激励。 四是资金实力。园区运营公司要用好作为国企的资金实力,在面对中小型潜力企业时,能有多大程度的让利和优惠,决定了面对好企业时的谈判底气。同时为计划上市的入园企业提供产业投资,契合上市企业的国企背书需求,也让园区运营公司实现收入结构与业务转型。 像深圳湾科技、张江高科、东湖高新、上海临港等一众头部国企产业园区,根据企业基因及资源禀赋已建设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园区商业模式。在集团“产业运营+投资发展”的新双轮发展模式下,需要更好发挥产业园区的功能载体作用,搭建产业孵化、产业加速、产业成熟的生态闭环,延伸健全产业链。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将促进产业运营效率及效益将稳步提升,同时园区运营公司通过服务关联产业,可以更好了解各入园企业经营情况,找出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实现新投资机会的变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