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5月民航局安全形势分析会上,时任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强调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提出鼓励一线员工要敢做“吹哨人”,各级管理干部要欢迎“吹哨人”,并要求有自我革命精神。但是目前仍有民航“吹哨人”面临“不敢”“不愿”“不会”的困局,如何“破局”?进而营造“欢迎吹哨,敢于吹哨,善于吹哨”的浓厚氛围是摆在民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识局” “吹哨人”不敢报。吹哨人的报告文化是自下而上的一种呈现形式,吹哨人的群体主要是一线岗位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部分人员会存在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认为“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有些信息会被扼杀在第一层管理者或第二层管理者。 “吹哨人”不愿报。当一件事做与不做表现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有些人会选择不做。比如报送的问题短时间内得不到反馈,“吹哨人”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未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回报;领导不重视,工作要求未传达,员工认识不到位。长此以往会打击“吹哨人”报告的积极性。 “吹哨人”不会报。当有越来越多的“吹哨人”涌现出来的时候,又有个问题摆在面前,那就是“报什么、怎么报”。信息管理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困扰,那就是接收到的报告信息质量不高,其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较少。这是“吹哨人”发展的必要阶段,也符合实际情况。作为一线岗位员工,每个人接受培训教育情况不一样,认知水平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隐蔽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的安全风险。另外,目前大多数报送手段比较传统,不符合便捷、快速的行为习惯,且报送的途径有限,报送过程中限制要求过多。 “破局” 第一,消除不敢报的“怕”。首先是打破思想认识误区,突破一线岗位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引导其认识到,直面问题“吹哨”是安全信息的重要获取渠道之一,对及时准确识别危险源、分析研判以及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管理者支持、欢迎的行为,不会被认为是故意挑刺,找毛病。“吹哨人”不是刺头,而是功臣。行业上下要秉持欢迎“吹哨人”的态度,把外部的“哨声”当作改进提升自身工作的动力;各级领导要虚心听取一线员工意见,认真抓好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是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出台并完善相关“吹哨人”制度,严格坚持保密性原则,保护报告人的合法权益,未经报告人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透露报告人个人信息;严格坚持保护和非处罚性原则,通过制度对员工进行保护,避免因自愿报告遭受打击报复。同时,报告的信息不作为处罚的依据,实行“有责减免,无责奖励”,让报告人放下思想负担、卸下心理包袱。 第二,克服不愿报的“懒”。首先是加强宣传引导。单位内应对“吹哨人”制度广而告之,让一线员工正确认识“吹哨”行为,理解其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宣传鼓励倡导“吹哨”行为,同时引导更多的员工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是强化跟踪反馈。加强对“吹哨人”报告信息的及时跟踪反馈尤为重要,可以让报告人感受到管理者有重视他们的问题,他们提供的信息是有价值的,这项工作是有实质开展而不是喊口号,搞形式主义。公司要本着及时、高效的原则健全完善信息报告的跟踪处理、反馈程序,要及时收集获取报告人的报告信息,主动联系补充完善主要信息内容,跟踪督促问题整改并向报告人反馈问题处理情况。 再来是制定出台激励办法。以奖促学树榜样,让更多优秀的“吹哨人”得到物质上的回报和精神上的表扬,同时以奖促优立标准,让更多的“吹哨人”了解报告什么样的信息是有价值的,被认可的。明确报告信息采用的奖励标准,加强对优秀信息工作者的激励措施,激发广大一线员工信息报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补足不会报的“难”。首先是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吹哨人”制度取得实效重在抓落实,盲目吹哨、胡乱吹哨肯定不可取,吹哨要讲质量,也要有方法。一线员工个人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必然导致信息质量的高低。首要还是提高岗位员工辨识危险源的能力,增强安全风险的敏感性,掌握岗位核心风险,其次培训员工掌握信息报送的基本要素,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是搭建信息报告或平台。通过系统平台打通信息报告的渠道,解决“报告难”的问题,提供报告人程序简单、操作随时性以及私密性强等信息报送体验。同时给予信息处理便捷,实现问题接报、分发、流转、核实、整改以及跟踪验证全链条线上处理,确保问题及时处理闭环。 直面问题吹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标“五个稳”“六个起来”要求,做勇敢的“吹哨人”;要以主人翁姿态和“安全发展不一定在我,安全发展一定有我”的心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的“吹哨人”;以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发现安全隐患,总结事故规律,提出整改建议,做专业的“吹哨人”。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随着越来越多“吹哨人”出现在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吹哨人”的身影;哪里有隐患,哪里就有哨声响起。让这些身影构筑起保障安全生产更坚固的长城;让这些哨声吹响行业安全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号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