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分钟到30秒,从4个小时到一键操作,看似神奇的背后,是元翔福州空港运行指挥中心蒋云龙积极思考,利用数字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给运行指挥中心的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活力。 减重复劳动 小试牛刀崭头角 运行指挥中心放行协调席,有一项非常重要但又十分枯燥的工作,就是收集记录时刻协调机场的航班放行情况数据。完成这个工作,需要登录民航局航班正常统计系统,针对对应机场的对应日期进行搜索,再将显示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汇总到本地的表格里。由于每个机场对应一个账号,同时相关数据不支持文件导出,指挥员需要登录一个又一个账号,再一个又一个地筛选日期、记录数据,再一项项将数据敲入本地准备的表格里,一套操作下来,需要约20分钟。 蒋云龙注意到了这项工作的特征——简单、重复,而且标准化程度非常高,何不通过一个程序,让计算机自己来完成这个操作呢?他随即就制作了一个小工具,在网页上获取每个超链接、图形、输入框以及数据文字对应的XPath地址,这如同找靶子的过程。程序就是枪,交换的数据就是子弹,通过程序把账号、日期等数据打入靶心,得到结果,接下来就是把用完的靶子取回来就行了。通过这个小工具,计算机收集记录一个时刻协调机场的航班放行情况数据的时间不到2秒,不到30秒即可完成全国22个时刻协调机场的数据录入工作,整个过程20分钟变成了30秒。而其中人工的操作,从几百次的点击与监视、记录,变成了点击1次,中途无需任何操作和监视,实现了省时又省力的目标。 此后,蒋云龙先后设计了多个小工具和自动报表,弥补了现有生产指挥系统在数据利用和开发功能上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对“数据金矿”的“开采”和“冶炼”。例如,通过解析与多机场系统同步的航班动态信息表,新增了“起飞正常短时延误”与“早发放行不正常航班”自动检测和导出;通过合并表单数据,让早班数十分钟的统计缩短到1分钟;通过解析多机场导出的次日计划表格,自动生成所需要的次日国际与中高风险航班数据收集表等近十项功能。他还进一步将上述数据根据需求,一键生成供不同时段和不同对象的短信息,满足了日常对运行、疫情防控、航班变化等信息的“精加工”要求,实现数据精准开发和按需推送。 钻专题研究 化整为零再立功 保障航班正常性是福州机场的重要工作之一,本场航班正常性的变化趋势如何,其他机场的放行正常水平如何,航司投入的运力分布情况如何,不同航司航班正常情况是否相互影响等等,都是需要通过研究基础数据来进行分析才能解答的问题。然而,按现有生产指挥系统的功能,若想将数据按筛选要求从系统中“取出”,必须由系统将后台数据全部加载后再按指令筛选,导出1个月的数据常常需要超过4个小时,期间还无法进行其他操作,严重影响岗位工作效率。 如何绕过系统,使用更简单的指令提取到针对性的数据呢?蒋云龙提出“化整为零”的思路,定期将每日的总报表导出到本地,再通过小工具对本地报表进行深加工,减少因导出长时段的数据造成系统超负荷,同时也方便将数据在本地进行处理。通过这样的思路,蒋云龙编制对应的小工具,根据A-CDM系统导出的历史动态,一键生成各航线、各航司的放行正常率与起飞正常率,能够快速实现多个机场几个月来的各时段放行正常率对比,分析本场与其他机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编制航班放行正常数据报告,帮助机场在时段、航司、航向等几个维度上,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航班协调措施。 谋数字转型 带领团队踏征程 2021年是蒋云龙入职的第二个年头,刚刚脱去“新人”标签的他,已经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21个实用小工具,涉及数据获取、表单处理、内容发布等各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谈及未来,他更多提到的是脚踏实地,“想做民航业内比较懂计算机,计算机领域内比较懂民航的人”,并能够带动身边的人,组建一个更有力量的“数字化小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在数字化运用中的小微改进,将工作做得更便捷、更精准、更高效。 集团的第三次创业和福州机场二期扩建已行在路上,蒋云龙也在为组建运行指挥中心的数字化建设核心骨干团队加班加点,他希望能够在系统的整合、互通上再加把劲。在集团“双轮驱动、连环提升、数字转型、平台发展”新的战略主导原则下,有这个劲头,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