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厦门讯(通讯员 闫淼)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厦门新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批复内容,厦门新机场本期工程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5万吨的目标进行设计。项目总投资为536.85亿元,其中机场工程386亿元,新建2条远距跑道,北跑道按4F标准建设,长3800米、宽45米,南跑道按4E标准建设,长3600米、宽45米;新建5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196个机位的站坪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由于厦门新机场的特殊性,前期审批历时较长,从2016年至今,项目已开展了航站楼方案征集与深化、多项总规咨询和总规报告编制与报审、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空域使用及容量评估和大量深入的海域使用专项论证,兆翔机场建设公司先后组织开展机场工程相关课题100余项研究。厦门新机场作为区域枢纽机场、重要门户机场,是国家实施海西战略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航空口岸,自2019年5月以来,新机场片区建设如同按下“加速键”:2019年5月厦门新机场工程预可研获批,2019年9月厦门新机场总体规划获批,2019年11月,取得民航局工可批复意见。 实干精神振奋,发展脚步铿锵。用海初审意见是制约厦门新机场工可上报的重点、难点问题,史上最严用海政策发布后,厦门新机场是第一个申请新增围填海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国家重大项目,各项审查非常严格。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题作答”、“按需作答”的工作要求,集团积极发挥主体责任,顶住前所未有的压力,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力量,劈波斩浪,历经30个月奋战,新机场用海初审于2021年1月终获国家自然资源部批复。 此时的新机场前期报批工作正处在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行动是唯一能反映团队精神状态的镜子。面对复杂的工作要求和内容,集团始终坚持前期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统一,狠抓任务落实,坚持“顶格逻辑”抓报批,由集团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以上率下、凝聚合力。在用海方案稳定的同时,兆翔机场建设公司面对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月份要将工可材料正式报送国家发改委的“硬任务”,丝毫没有止步歇脚,人人争当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一肩担子挑到底,加快推进工可报批工作,再登一峰、再越一壑,创建快速决策和全链条协调联动机制,紧急组织“新机场工可攻坚动员会”,3天内统筹空管、航油、厦航、山航等多家驻场单位集中办公,详细列出工可前置附件清单,靠前沟通,提前派驻人员前往北京,与局方及设计院等单位沟通工可报批各项环节,避免出现过程材料反复。积极对接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申报事项,开展用地边界确认与现场勘测工作,2021年1月7日将37项工可文件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航船已启、势不可挡;中流击水、闯关夺隘!为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项目建设进度,2021年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厦门新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会议综合考虑了疫情防控需要和新机场建设的紧迫性,分别在厦门、北京、福州、上海等四地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举行,重点从机场、空管、供油、航空公司基地及其他配套工程的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以及综合交通方案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和研究,专家组一致认为,为解决厦门高崎机场现有单跑道运行紧张问题,更好地适应航空旅客量快速增长需要,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厦门新机场的机场工程、航行服务、空管工程、供油工程、厦航基地工程、山航基地工程等工可报告均顺利通过评估。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厦门新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作为新机场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既是建设程序的基本要求,更是后续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下阶段,兆翔机场建设公司将联合各单位,发扬翔业人“唯旗是夺”的豪气,笃定“坚韧不拔”的志气,保持“雷厉风行”的锐气,继续犇蹄奋进、深谋实干,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合理控制投资的原则,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工程建设并实现转场投运,力求打造一个有灵魂、有生命力的机场,助力厦门经济特区快速发展,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成为海西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力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