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返回资讯中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信息公开
 
 
小改善大不同提升进港行李交付效率 元翔厦门空港精益改善案例
发布时间:2020-06-15
 

2019年,元翔厦门空港在上一年度针对T4国内进港行李交付效率提升改善取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针对T3国际进港行李交付效率提升难题继续展开精益改善工作攻坚克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T3区域进港窄体首件行李交付效率提升15%,普通宽体首件提升20%,末件行李交付效率提升10%,总体达标率达95%以上。本期的精益改善案例分享项目团队如何开展精益改善。

2018年厦门机场T3国际进港行李交付满意度未达标,为此,元翔厦门空港装卸保障部成立“T3国际进港行李交付效率提升”精益项目小组,由部门副经理、班组长和一线骨干人员组成,收集保障数据,展开现状调研,深入查找进港行李保障链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小组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进港行李交付涉及5个环节(开启货舱、设备靠机、卸载行李、行李由机边起运、卸带交付),各环节的时间规范不明确,各环节的衔接性、连贯性不足。第二,不同区域、不同机型、不同行李量的保障时间需要不同,标准不够细化和明确。第三,保障过程中存在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精益项目小组收集进港行李保障链条中的时间数据,结合总结的上述问题,设定精益改善目标:窄体机—货舱门开启后,首件交付由原来的17.8分钟,缩短至15分钟内;末件交付由原来的44.5分钟,缩短至40分钟内;普通宽体机—货舱门开启后,首件交付由原来的18.8分钟,缩短至15分钟内;末件交付由原来的55.6分钟,缩短至50分钟内;总体达标率达95%以上。

为了提升T3国际进港行李的交付效率,小组对T3国际进港行李的保障链条进行分解,查找链条中的等待和时间浪费,紧抓每一个保障细节。

第一、航前准备,提前将工作梯准备就位。航前准备时,装卸人员在指定位置列队,机务给出确认手势后,人员列队入机位,依次接受安检人员查验证件,然后去取工作梯,再进入机位开启货舱门。针对这个细节,小组调整航前准备规范,宽体机提前准备工作梯,在飞机停稳后,列队到机位线边等待,主动找安检员查验证件,机务给出手势后即可直接靠机作业。

第二、改变习惯,提升首件行李交付。在窄体机航班保障中,装卸员先卸满一车再拉离机边,导致首件行李交付难达标。对此,小组改变押运模式,第一车首先卸载头等拖行李,确保首件行李的交付时间。在宽体机航班保障中,装卸员习惯于将所有行李全部卸载后,一次性将6箱行李一起拉离机边,而耽误了行李的首件交付效率。为此,小组进一步细化作业规范,首趟2箱行李优先起运,其后再6箱行李押运。

第三、分情况覆盖雨布,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原先的标准是为防止行李中途掉落,须严格覆盖雨布,而固定雨布和解开雨布平均耗时3分钟。为解决雨布耗时的问题,小组经过多次验证,最后采取在天晴时不覆盖雨布,为了避免行李途中掉落,行李堆叠方式更改为竖立单层摆放,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由于多层堆叠导致行李破损。

第四、调整押运顺序,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此前押运员先将航班所需空设备拉至机边,其后拉出港货,再将机边已卸载行李拉至卸带,这种模式常常出现行李等押运员未第一时间拉离机边的情况。为此,小组优化押运员作业流程,在将空设备拉至机边后,优先将进港行李拉离机边,再拉出港货,确保首车行李卸载后可及时拉至卸带区。

第五、当航班集中时,加强现场疏导。行李卸带区常常会因为拥堵,造成行李卸带不流畅,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箱挤在一起,卸完的箱拉不走,要卸的箱靠不进来。为此小组与特车部行李拖车班协调,在航班高峰期,通知一辆行李拖车在行李卸载区待命,以便及时将卸完的行李集装箱拉离卸载区,确保卸载完一个集装箱后可紧接着继续卸载后续集装箱,避免不必要的等待,确保行李卸载流程流畅而紧凑。

第六、提前联动海关开启X光机,减少等待。国际航班的行李需要全部过海关的X光机检查,常常出现行李到达较久仍不能开启X光机的情况。为此,小组要求提前呼叫海关开X光机,在行李从机下起运时,航班主控员就呼叫海关开启X光机,较少等待时间,提高交付效率。

   经过对该项目的反复验证和完善,从细节处着手,把流程的各个细小环节都梳理通透,并有针对性的对滞后点制定改善计划,一次一次在执行中验证和持续改进,达到了的精益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T3区域进港窄体首件行李交付效率提升15%,普通宽体首件提升20%,末件行李交付效率提升10%,总体达标率达95%以上。同时大家惊喜的发现,进港行李流程的改善同样提升了整个航班保障的效率。在今后的工作中,元翔厦门空港将持续深挖问题,持续改善进步。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2013 厦门翔业集团有限公司 | 闽ICP备06004154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