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翔厦门空港 运管室质控小组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航空运输业遭受较大冲击。对于大型机场而言,航班锐减、停场数量增加、货机数量迅猛增长,导致机坪运行管理风险增加。 关键词一:航空器拖拽风险 据统计,2019年厦门机场运行期间日均拖拽架次24架次,其中以T3机坪早班拖拽和航后拖拽为主,拖拽机型主要为C类机型和B787机型,拖拽形式主要为单一管制区、单一线路拖拽,风险总体可控。 疫情发生以来,飞机拖拽数量激增,高峰日达52架次,且拖拽特点主要变化如下:拖拽时段由早班、航后拖拽变化为白天拖拽,与正常航班的运行冲突增加;拖拽机型中B787机型、E类机型拖拽数量增加,存在大机型走小通道的风险;因部分大机型拖拽占用A滑,增加与塔台管制扇区移交程序;拖拽路线复杂,距离增加。 厦门机场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有:一是技术防控为主,电子进程单手动记录飞机拖拽信息,综合掌握航空器运行动态,降低对正常航班的影响;二是重点围绕“大机型走小通道”运行风险开展风险评估,共梳理航空器滑行、停放、拖拽及非标运行11类危险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加入运行手册;三是优化运行程序,针对航空器占用A滑拖拽与塔台移交问题,制定航空器跨区拖拽规则,明确信息通报、拖拽路线及管制移交程序等。 关键词二:非标运行风险 受疫情影响,厦门机场货物运输需求猛增,3月22日-5月1日期间,共保障防疫包机42架次,其中涉及非标停放22架次。从地面管制角度,非标停放面临以下运行风险:航行资料无法提前生效,机组可能无法提前掌握地面运行规则,机组误滑风险增加;特殊地面滑行标识无完整地面标志线;地面标志线复杂,机组容易提出疑问,而停放非标机位的航司以非英语国家为主,用专业的词汇往往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厦门机场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有:一是区域性限制停放,提高机组误滑容错空间;二是进出港航空器均使用引导车进行引导,减少滑偏、超线等事件;三是非标用语解决非标问题,对照民航相关通话用语规范要求,制定《地面管制非常规用语》,通过关键字表达,解决非标运行沟通障碍。 关键词三:不停航施工风险 疫情防控期间,不停航施工运行与航空器拖拽、非标运行叠加,进一步增加地面管制运行风险:机坪结构更加复杂,受施工及非标运行影响,机坪运行连贯性被破坏;区域运行规则更加复杂,机坪被分割为多个独立运行的区域,每个区域需要建立单独的运行规则,而且运行规则随着施工阶段性变化不断变化,对指挥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厦门机场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有:一是全流程运行管控,以航务管理移交为契机,建立全流程运行管控模式,建立防呆机制,针对复杂的运行规则,制定工作检查单,员工按单操作,降低运行风险;二是机坪资源配置优化,根据新版《飞行区技术标准》,对T4滑行标准E类机型、P21停放B748时T6滑行E类机型等通道限制进行评估,提高机坪运行指挥连贯性。 关键词四:“思想懈怠”风险 一直以来,“思想懈怠”都是机坪运行管理风险管控的关键。厦门机场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有:建立“一套标准”,重点围绕机组管制指令、机坪非标停放、机务地面标识等内容,开展风险评估,不断完善《机坪管制区运行管理手册》;履行“两个清单”,结合岗位典型案例、纠偏数据库,梳理形成《管制员岗位正面清单及负面清单》,组织内化培训并持续进行效果验证;做好“三个防控”,包括防止思想波动、技能滑坡、地面刮擦,先后完成10余项风险评估,发布2份风险警示,保障航空器地面运行安全;确保“四个到位”,包括准备到位、指令到位、监控协调到位、交接到位,科室在现场检查的基础上,成立五人质控小组,通过系统、录音、视频、台账倒查等形式,开展全流程的质控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机坪安全管理无小事,疫情期间,机场航班量虽然减少,但运行风险、冲突却无处不在,作为机场运行的纽带,机坪管制单位应将“杜绝风险,确保绝对安全”印刻在脑海中,并根据民航“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的各项工作要求,扎实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保障机场运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