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协同决策(A-CDM)系统建设与机坪管制移交、建立机场运管委均是民航局近年来主要推进的重点工作项目,虽然各自侧重点不同,但在民航运输蓬勃发展与资源保障日益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一以贯之的是“协同”,直接目的是“效率(正常)”,最终的目标是“发展”。所以A-CDM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不能没有“协同”的灵魂,也不能丧失“发展”的目标。 A-CDM系统应该怎么建 A-CDM系统建设的核心是“ 协同决策”,围绕着这一核心功能,通过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运行过程的可视化监控以及放行协同流程的设计应用,基本让机场运行的各级管理者具备了对机场运行“感受”与“思考”的能力: 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打破了数据壁垒、串联了信息孤岛,让参与协同的各方能够“知己知彼”,配合可以更加默契;运行过程的可视化监控让静态的数据与标准有了“动能”,成为自我管理与提升的工具,让参与协同的各方能够在协同动作上“不掉队”;放行协同流程的设计应用,使地(A-CDM)空(CDM)协同成为可能,通过战术层面的信息传递,实现初步的数据交互,实现了初级阶段的协同:地面保障推动航班放行优化,航班放行指引地面保障方向。 系统后续的建设,应该在挖掘运行数据价值、推动新技术应用、完善运行流程与标准的同时,切实围绕多方协同决策结果如何“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即多方参与协同的决策指令如何到执行层这一核心问题,也即如何实现智慧的调度的问题。贯穿并衔接各个阶段建设的是“决策”,通过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预警规则设计、历史情景库的设计,将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提炼,根据各个用户的需求,呈现包括环境类、资源类、过程类和指标类在内的预警,引导指挥调度人员预判矛盾、提前决策。 A-CDM系统应该怎么用 高饱和、低增长的大环境下,紧张的地空资源与高密度的运输流量之间的矛盾,成为厦门机场目前的主要矛盾。高饱和已经成为常态,不允许我们粗放管理,低增长已经成为常态,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发展。A-CDM系统正是我们苦练“内功”的平台、工具、抓手,就应用层面而言。 让A-CDM系统成为共享共赢的平台。A-CDM 旨在打造统一的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壁垒,降低沟通成本。在大数据时代,决策过程更加依赖信息,因此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就成为了决策的基础。在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方面,我们既要思考如何使用现有的信息,又要思考我们还需要哪些信息,既要熟悉掌握自身岗位业务相关信息,也要了解相邻流程的信息,比如机场流量管理人员,既要熟悉地空管制运行规则、放行限制信息,又要了解地面航班运行保障关键节点,这样才能衔接起地空协同。 让A-CDM系统成为协同增效的工具。高饱和的运行环境和条件,要求机场各个单位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换取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行水平。A-CDM的协同首先是地空的协同,把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策略与决策结果(CTOT)从跑道延伸到候机楼和停机坪,乃至每一名旅客。因此在考虑A-CDM系统的应用时,要抓住地空协同这条主线,思考如何做好信息的利用与延展,如何做好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再者是各个生产链条的协同,通过协同流程的设计,使不同作业单位、不同业务流程的作业冲突得以化解、作业衔接得以优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梳理现有作业流程滞涩点、矛盾点,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通过系统的手段预判问题、通过协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让A-CDM系统成为精益管理的抓手。A-CDM系统使运行过程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让过程管理精细化成为可能,让品质发展有了着力点。作为管理者,既要能够从机坪巡视或单个航班节点监控的微观中发现问题,也要能够从A-CDM系统运行大数据分析的宏观中发现瓶颈。因此,在系统的应用中,我们要思考如何设置监控指标、设计节点。再者,资源与任务、资质与任务、标准与任务、流程与任务的匹配度等模糊的“直觉”,有了科学、充分的数据依据支撑,也会更加精准,更能指引团队发展的方向。 粗放式、走量式的发展必然要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发展转变。新系统的启用必然带来应用的不适,双(多)系统的并行必然带来负荷的增加,我们处在转型过渡期,迎难而上才能抓住机遇,固步自封必然落后挨打,不能让短期的痛苦拉低未来的期望,尝试着把A-CDM与生产运行融为一体,让A-CDM系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