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返回资讯中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信息公开
 
 
厦门机场高饱和运行环境下的分析与思考之航后机位资源管控
发布时间:2019-08-26
 

2018年,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655万人次,航班起降19.3万架次,在厦门新机场投用前还将保持航班量的持续增长。从国内单跑道运行经验来看,极限容量为3000万人次。可见,厦门机场将持续面临高饱和运行的态势,而机位资源是确保航班吞吐量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

根据民航局航班备降管理规则,厦门机场航后需至少预留11个空余2小时以上机位供备降航班航使用,因此,厦门机场航后机位(过夜飞机占用机位)极其紧张,做好航后机位资源管控是确保安全、提升效率的重要保证。

精准预测 总量把控

厦门机场目前共有机位89个,根据民航局相关要求,厦门机场允许航后过夜停场飞机数量原则上为78架次,架次分配见《厦门机场夜间停场飞机总量控制计划表》。

做好总量把控,首先是要做好航后停场飞机数量的预测。目前,运行指挥中心实行航后过夜飞机总量控制程序,一是通过询问各航空公司、公务通用、货机未来一周过夜停场飞机数量,并记录《厦门机场夜间停场飞机记录表》,对未来一周航后飞机数量做大致判断,并建立实时联动,如有航后停场飞机数量变更需及时通知指挥中心;二是当日计划制作人员需与各航空公司、公务通用、货机证实次日航后停场飞机数量,如次日超量,需与相关航司沟通适当调减停场飞机数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施总量控制程序后,对于航后机位调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近期发生的航班延误、大面积备降等情况下,确保了所有落地航班能正常保障,并且未影响早班出港航班的运行。

协调联动 有效处置

厦门机场目前面临的航后过夜停场飞机数量超量有三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各运输航空公司、公务通用航班运力投放需求旺盛,且太古维修飞机大多在夜间起降;二是本场周边多大型机场,因本场有较好的备降保障服务,各航司把本场作为优选备降场,大量航班备降可能性大;三是本场处于自然灾害、异常天气频发区域,本场多个出港航班取消可能导致飞机数量超量。以上原因导致的航后飞机数量超量,可能面临启动超容量程序后仍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

为了避免该情况发生,必须做好充分的事前及事中控制。遇天气异常或大面积备降等情况,运行指挥中心需第一时间做好航后机位梳理,预判航后机位使用动态情况,并及时向空管部门、航司等单位通报,做好信息通联;如预判正常机位即将使用完毕,需立即请示启动超容量保障预案,检查临时机位适用性并按支援程序召集保障力量;同步召集空港各单位、航空公司、太古等组成协调处置小组,根据机位情况动态决策。

思考问题 梳理机制

今年1-5月,厦门机场备降航班达371架次,且备降时段较集中,其中328日及411日发生两次因大面积备降启动超容量程序的事件。分析思考此类事件,进行分析复盘,理清相关预案及机制,是航后机位资源管控的基础。一是运行指挥中心牵头修订大面积备降、超容量保障相关预案,完善预案体系;二是制定备降航班接收程序,明确判断评估条件、信息通联、恢复程序等,提升预案执行的可操作性;三是梳理备降航班保障程序,如候机区、登机口、保障车辆等的动态调配;四是根据公司要求建立厦门空港夜间备勤支援机制,各单位需保证充足的备班人员,防止作业疲态;五是加强系统建设,以技术手段减少人工负担,减少差错;六是针对不配合机位管控及调度的单位、航司,出台相关惩处机制,让其服从机场运行整体考虑进行配合。

   T4机坪东扩工程能缓解本场运行压力,但航后资源管控是运行中的一个难点,须以“安全、运行、服务质量”为出发点,结合本场高饱和运行实际,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辅助以技术支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为航班增量助力,并提升运行及服务品质。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2013 厦门翔业集团有限公司 | 闽ICP备06004154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