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集团“精益增效”的管理战略,元翔厦门空港围绕公司年度工作计划,通过组建精益管理无边界项目组的方式,积极开展多个精益改善项目。其中“提高厦门机场预达时间准确性”项目针对预达时间精度低的痛点问题,旨在优化运行保障效率,减少航空公司及保障单位的等待浪费和动作浪费,在项目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4-5月,厦门机场航班落地前7min误差值3min内精度达成率为93.1%,达成率同比提高了19.1%,且高于91%的精益改善目标值,精益改善比例提高了25.8%。 本期的精益改善案例解析重点分享项目团队如何开展精益改善工作。 聚焦信息下游单位需求 确定精益改善行动方向 运行指挥中心调度室挑选骨干成立精益改善专项小组,针对厦门机场预达时间存在的问题, 项通过走访、电话问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保障现场了解信息下游单位对预达时间的需求,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在充分调研分析后,专项小组制定并确定了精益改善目标,并利用精益改善标准作业、可视化、去现场、自动化、问五次“为什么”等方法,确定了精益改善的三大关键行动。 行动一:依托A-CDM系统自动校对ETA 精益改善项目开展之前,运行指挥中心未统一预达时间校对节点标准且未深入了解信息下游保障单位对于预达时间的需求,造成调度员按照自身业务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操作,预达时间准确度偏低。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小组依托A-CDM系统开展改善行动: 首先,调研预达时间精度需求,确定校对节点。小组对信息下游单位相关需求并进行总结归纳,根据需求明确三个校对节点,最终确定节点为航班落地前30min、15min、7min。 其次,分析、优化A-CDM系统二次预达自动校对的达成率。项目小组向系统研发部门提供算法优化建议及航路资料,推动进行了三次算法优化升级,最终将时间目标转化为系统可识别的距离节点算法。 第三,小组安排固定人员对每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监控-分析-验证-反馈-优化”等闭环,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最后,小组提出了误差极值概念,除了完成项目所提出的小误差的达成率目标外,通过对误差极值的控制,确保单个航班的误差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精益改善行动落地后,通过 A-CDM系统实现了预达时间按照节点的自动校对,后续项目小组将通过持续改善行动,尽早确保ETA自动校对功能的达成。 行动二:优化首次预达录入算法减少目标航班数量 精益改善项目开展之前,多机场指挥系统中首次预达时间的算法是依据指挥系统前十天的飞行时长平均值所得,数据相似度低,精准度欠缺。为降低员工负荷,确保精益目标的实现,项目小组通过新增航班机型、跑道方向、高峰时段等考量因素,从大量历史预达时间数据中,去除不同机型数据、不同跑道方向数据、不同高峰时段数据,筛选获取10个历史数据平均值的方式,优化首次预达录入算法。 精益改善行动落地后,首次预达算法去除了机型、跑道方向、高峰时段因素对预达时间的干扰,比改善前更为精准、有效,且减少了需要二次人工校对预达时间的目标航班数量,降低了员工的负荷。 行动三:落实人工校对机制提高精益工作质量 精益改善项目开展之前,多机场生产指挥系统中没有相关统计监测功能,无法对调度员预达时间误差校对的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监测。 精益改善行动落地后,项目小组通过在系统中增设预达时间与实际落地时间误差值统计、监测模块,即统计航班落地前7分钟对调度员误差3分钟内的校对达成率,同时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实现了对调度员相关工作质量的监测和管理。此外,精益改善小组通过开展标准作业,对预达时间进行人工补偿校对,确保调度员的工作质量符合精益改善目标要求。 凸显项目实效 持续精益改善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4-5月,厦门机场航班落地前7min误差值3min内精度达成率为93.1%,达成率同比提高了19.1%,且高于91% 的精益改善目标值,精益改善比例提高了25.8%。 精益管理项目已经结项,但小组的精益改善工作才刚刚开始,随着A-CDM系统功能的真正落地及员工人工校对熟练度的提升,运行指挥中心调度室精益改善小组在现有目标的基础上,将持续追求精益改善目标的提升,真正贯彻精益管理“消除浪费、创造价值”的思想,进一步为元翔厦门空港生产保障、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