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重新出发 28 年,1000 期,10312 个日夜,光阴疾驰 《翔业周报》风雨兼程 我们镜显企业 记录集团每一个砥砺前行的坚实脚步 我们薪传文化 传递精诚、敬业、进取、奉献的翔业精神 并在不断探索中成长,蜕变 今天,我们要重新出发 去探索前方更多的可能 “集团是一个大家庭,各成员之间企业文化整合及信息交流尤为重要,这是集团各成员之间形成合力的重要基础。实现跨地域发展,需要倡导统一的理念、维护统一的企业形象。”——王倜傥 集团前任董事长 1990年7月,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报纸——《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报》初创;1993年12月更名为《厦门航空港报》,在场庆十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发行。 1995年1月1日,《厦门航空港报》在头版整版刊登了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新闻。那时厦门机场二期建设基本格局已经形成,航空主业迅猛发展,集团积极适应国有企业体制和民航体制的深化改革,开展多元化经营,成立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为集团揭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意气风发,自此迈向体制改革新阶段。那一年,《厦门航空港报》也一改原来较为呆板的“黑体”字体,开始采用由著名书法家权希军提写的报头。 2002年1月,在南太武,为期两天的集团公司干部研讨会,改变了集团后来的发展方向。《厦门航空港报》记者以纪实的笔法,详细记录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积极的惰性’:集团得了‘富贵病’”“二期拓展:敢问路在何方?”“职业道德:还是要虚功实作”,文章大胆反映集团内存在的一些理念和管理问题,展现大家对集团未来发展的智慧观点,明晰了集团二次拓展的方向和线路,促进集团上下统一认识,统一目标。 2003年3月,集团正式重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航空港报》对集团转变思想观念,优化管理机制,重塑企业形象,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等一系列重组改革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一路见证了福州机场的蜕变和腾飞。因应集团跨地域发展,《厦门航空港报》当年正式更名为《空港联合报》,并从半月刊调整为周刊。办报宗旨明确为“镜显企业、薪传文化”,像镜子一样真实展现企业发展的生命动态,执行办报的客观准则;像火把一样传播企业思想,在字里行间散透出企业文化的微光,感染激励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企业员工。在传播企业理念,塑造企业形象方面,我们的报纸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5月,《空港联合报》一篇头条文章《集团上演豪华盛宴》,重磅报道了集团酒店产业五大盛事,佰翔酒店集团正式成立、佰翔软件园酒店开业,航空港大厦(现翔业大厦)封顶,与喜达屋酒店集团签约“威斯汀”品牌,佰翔会员卡发行。酒店产业成为集团继机场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佰翔酒店集团依托集团机场资源,开创崭新的“机场+ 酒店”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价值。 2011年10月,集团正式实施法定代表人主体变更改革,形成“活而有序,放而不乱”的管理形式和“玻璃屋效应”机制,《空港联合报》在三版重磅推出13 期专栏连载,每期一家公司,以特写的方式,介绍如何在保持集团战略协同和统一管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灵活性。 2012年1月1日,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正式更名为厦门翔业集团,《空港联合报》也更名为《翔业周报》。我们前所未有的推出12个版的更名特刊,“立潮头敢吃螃蟹,馈社会不怠己责”,特刊精彩回顾了翔业集团17年成长之路,系统梳理展示了集团元翔空港、佰翔酒店、万翔物流、兆翔置业四大版块格局。 2014年12月,集团举行经营层年度规划培训,提出“双轮驱动,连环提升”的战略主导原则。《翔业周报》撰写特稿,重点阐释了以公司专业化打造核心竞争,以集团协同化强化竞争优势的发展思路,首次明晰了集团三大主导产业,五大配套产业的架构。为进一步贴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读者,“翔业周报”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员工们获取信息更及时,传播更便捷。现在“翔业周报”微信号已经拥有1 万多粉丝,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达到28000。 2017年9月,对所有翔业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终身的日子,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在厦门举行,我们举全集团之力,以“零失误,零投诉”堪称完美的服务完成了这次高规格保障。《翔业周报》推出金砖特刊,台前的精彩与荣耀,幕后的压力与艰辛,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翔业周报》是集团成长的缩影,也是镜子,自创刊起,就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使命,为企业内部沟通、文化建设、理念传播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时任集团董事长王倜傥曾在2003年《空港联合报》更名时撰文表示:“集团是一个大家庭,各成员之间企业文化整合及信息交流尤为重要,这是集团各成员之间形成合力的重要基础。实现跨地域发展,需要倡导统一的理念、维护统一的企业形象。”在集团以“双轮驱动,连环提升”为战略主导原则的今天,这句话更显重要。 1000期是一个里程碑,更是对我们不断前行的鞭策。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以更敏锐的视角,更有深度的内容,更灵活的呈现,去践行“镜显企业,薪传文化”的办报宗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重整行装,怀一腔热血,再出发! 编辑部的故事 Q:来介绍下现在的《翔业周报》编辑部吧。 A:目前编辑部的工作由集团综合部企文中心四个小(中年)伙伴分担,每人负责一个版面,分别是帮主、小美、曾哥、黄妈,大家可以试着玩下连连看 。 Q:每周要出四个版,压力也挺大的哈。 A:最让人焦虑的就是没!有!头!条! 想体验黑色星期五绝地求生的滋味吗?那就来《翔业周报》编辑部吧!其实吧,不论是大成绩还是小创新,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值得喝彩。集团的摊子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协同作战,希望大家更好的将翔报这个内部传播和交流平台利用起来。 Q:据说你们编辑部是能“吹”又能“催”,稿子被你们改完脱胎换骨,通讯员和设计师看到你们跳动的对话框心惊胆战。 A:能催稿这一点我们认,夺命连环CALL 可是我们编辑部的祖传绝技,传男不传女,哦不对,是传内不传外 。要说“吹”,遇到好稿子当然是如获至宝转圈圈,但很多稿子虽然新闻点挺有价值,表达又过于专业化,甚至像年终报告;有的过于浅显,内容深度挖得不够;有的逻辑混乱,得重新搭架子……作为编辑,当然都希望能出颜值与内涵并重的稿啦!所以如果你看到我们的小(中年)伙伴们怒视屏幕,猛敲键盘,时而狂抓头发,时而仰天长啸。兄弟,他可能正在吹(改)你的稿子! 那些认为编辑部只是把各单位来稿简单码在版面上的,真是图样图森破啊~ Q:你们挖掘新闻点的方向,以及选稿子的标准是什么? A:编辑部会围绕集团年度工作主题,将集团当年的工作计划细化成新闻线索列表,重点跟踪挖掘新闻点。所以各公司的重点项目我们可都是盯得紧紧的呢 。另外就是经常跟各公司的眼线(通讯员)闲聊八卦,哦不,是了解新闻动态。还有微信朋友圈,也是我们挖新闻的好地方。 关于投稿,切记切记不要面面俱到和流水账,一定要突出重点和亮点。另外尽量把专业术语转化成普通读者能看懂的表达方式,毕竟是面向全集团员工的报纸。 《翔业周报》朋友圈 王泽源 原集团副总 现任集团董事 厦门机场T3 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航站楼。当年朱镕基总理到厦门机场视察,认为机场布局非常合理,从旅客进机场一直到飞机起飞,流程顺畅便捷,总理赞扬说“越看越满意”。我们的《厦门航空港报》想要刊登这句话,特别通过总理秘书请示总理,总理说:“可以呀,这是事实嘛。” 余卫军 元翔厦门空港 综合部副经理 《翔业周报》18年资深编辑 工作第一年就与《翔业周报》结缘,前后担任翔报记者和编辑共18 年,共参与翔报约700多期的编撰出版和日常管理工作。回望来时路,这18 年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和团队小伙伴们并肩作战的情谊难以忘怀,报纸付梓印刷的墨香犹在。感谢《翔业周报》这个大平台给我的锤炼机会,这18 年,我的全局思维、文字驾驭及组织协调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惜别翔报编撰岗位后的这几年,欣喜地看到翔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纸媒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企业文化中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希望翔报在未来的日子奏响出更为华美的乐章! 王华真 元翔货站 国际出港部副经理 《翔业周报》铁粉 2004年,那时的《翔业周报》还叫《厦门航空港报》,刊登了我的处女作《欧洲航线等待营销》,文章受到很多领导的重视。可以说这份报纸是我职场的第一个“伯乐”,它助我从一名普通的货运员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因着这份缘分,14 年来,我一直都是《翔业周报》的忠实粉丝和积极的投稿人,作品也多次获得表彰。《翔业周报》是一个员工提升自己、发现自己、展现自己的广阔舞台,可以尽情将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所思、所想、所得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认识你、了解你、肯定你! 杨北辰 兆翔物业 厦门机场项目部副经理 《翔业周报》首席摄影师 《翔业周报》1000期了!!!回想起来思绪万千,我摄影上的进步在《翔业周报》上都有明显的印记。第一次拍摄集团的运动会,让我得到抓拍的感悟和经验、技巧的积累;参加机场通航二十周年庆的摄影比赛,我尝到了影赛甜果;集团重要活动的拍摄,让我不知觉间积攒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每每在《翔业周报》上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就特别有成就感。现在仔细想来,《翔业周报》简直就是完整记录了我的摄影成长之路。翔业周报,继续伴我成长…… 黄芳 集团人力部 《翔业周报》资深兼职编辑 曾经的我特别惧怕文字,所以第一次在《港报》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候,那份激动至今记忆犹新…是《港报》给予我莫大的信心,让我懂得如何真实记录,真诚表达!我从写小小的通讯开始,到记录点滴的生活感悟,直至参与专栏的编辑工作,《港报》见证了我点点滴滴的进步……欣喜、感恩20多年来港报的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