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团财务公司 朱发昌 理财产品是由银行员工推荐,合同是在银行大厅签的,怎么银行突然间就翻脸不认账了呢?”近几年来,银行理财飞单频频爆出,不少人都遭遇过 “飞单”问题,轻者没拿到预期收益,重者更是血本无归。那到底什么是“飞单”?又该如何谨防自己中招呢? 银行理财“飞单”,通常是指个别银行员工为赚取高额佣金,私自与其他投资公司“串通”,以银行的名义出售其他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并夸大该理财产品的收益。投资人信以为真买了该理财产品,但到后期本金与收益均无法兑现,从而遭受损失。 “飞单”现象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银行员工操作;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有些银行网点为提升业务量而默许“飞单”现象;投资人迷信银行信誉和相熟银行理财经理,放松警惕。 银行“飞单”看似迷惑性强,但如果抓住要点,其实不难预防。下面就介绍几招,帮助大家避免陷入“飞单”陷阱。 查询产品编码: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号码”,一般是以字母“C”开头的14位编码,购买前可登陆“中国理财网”进行查询。 查看合同公章: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在合同上是有银行公章的,如果盖的是其它理财公司、私募基金公司的公章,就得多加注意了。 看产品发行方及管理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方和管理人都是银行,如果在产品合同上看到发行方或管理人是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等,就要提高警惕。 善用“双录”机制:根据规定,购买银行应有录音、录像的“双录”机制,要避免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签署合同,更不能轻信理财经理在非录音、录像期间做出的承诺,尤其不能轻信私下口头承诺。 关注汇款去向: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由银行主动扣款,即使转账,收款人也应为银行;如果理财经理提供的是个人账户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要特别注意。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留存购买理财产品的完备证据,包括合同和各类凭证等等。一旦出现问题,拥有完整的购买凭证才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