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翔厦门空港 许子晓 为提高安全保障等级和客户体验,近年来厦门空港以打造智慧机场为目标不断加大民航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投入,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应用情况,目前厦门机场已组织专家组进行信息收集、可行性论证评估、技术测试(多厂家人脸识别技术与厦门机场安检信息系统的集成测试),在金砖会晤前已部署37套人脸识别设备在旅检验证通道,并实际应用在航站楼安检流程中。 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场的应用场景可包括:员工安检通关、出入境通关、旅客安检通关、登机验证、自助登机、VIP 识别、中转存包等,当前厦门机场与大部分机场应用场景一致为安检通关。 厦门空港应用情况分析 优势:厦门空港现试运营中科院的人脸识别系统,设备采用单机模式,可快速采集获取旅客图像,将人脸识别系统与安检信息系统融合并与旅客身份证信息自动实时比对,验证员参考系统识别的情况,配合人工识别,综合判断验证情况。该系统提高了安检人员对旅客信息验证判别的效率和可靠性,具备安检时间短、通关准确率高、身份识别效率快的优势。自6 月27 日投入使用以来至12 月5 日,共查获旅客冒用他人身份证49 起,试用效果良好。 存在不足:该设备精准度较高,但会受拍照角度、光线或旅客整容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比例误判。因该人脸识别系统为单机设备,与现有安检系统作为两套系统并行,存在自动化使用功能受限,验证员在操作过程中需两次刷旅客身份证、采集2 次旅客人脸图像信息,且旅客需调整面对摄像机采集图像的角度,也不能读取护照照片信息等,从客户体验的角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近、中、远期目标及应用设想 近期目标:目前兆翔科技完成了人脸识别系统改造技术方案,实现了以监控图像为基础模块的技术开发,并与厦门机场安检信息系统进行融合集成,将人脸识别系统融入安检信息验证子系统,可以保证安检人员在不改变工作流程和不增加工作负荷的情况下,提高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识别差错率。在采集登机牌、身份信息时,通过摄像机图像与二代证图像进行比对,得出比对结果,如异常系统会提出警报,由人工干涉二次检查,实现将通关安检过程中的身份核验环节全自动化,改变传统依靠人工核验存在的安检员工作量大、通关速度慢、体验差等问题,可达到航站楼安检和登机各环节全流程的配套运用。2018 年上半年,厦门空港准备在T4 航站楼东侧安检柜台进行试用,以检验系统与厦门空港安检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结合运用的可行性,若可行则计划综合市场技术成熟度、维护便利性和接口协议开发扩展性等方面统筹评估,以选择适合于厦门机场运营特点的人脸识别系统平台并进行建设实施,以实现人脸识别系统与安检信息管理系统的兼容对接和信息集成。 中期目标:配置防范漏检旅客信息复核和报警设备,在旅检验证柜台部署人脸识别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在安检通道后端开包台位置和工作人员通道增设人脸识别设备,通过与安检验证柜台采集的人脸图像联动,在出口处检测未在验证柜台采集到的人脸图像,找出未通过安检就试图混过验证的旅客。通过安检验证柜台、安检机及开包台前后端旅客人脸图像采集和核对比较,确保在安检最后放行关口再次复核和自动报警。 远期目标:随民航行业标准及安防相关政策条例的制定情况进行统筹部署,可在人脸识别技术覆盖完善的基础上,考虑将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于人物追踪功能,也可在登机口配置人脸识别设备,以核对旅客身份信息与航班乘机信息准确无误,并解决旅客过安检后交换登机牌的查验问题。同时,也可降低并取代登机口安检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与配置自助登机设备相结合,最终完全实现刷脸和扫描无纸化和全自助登机流程。 通过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抓手,平台数据分析为核心,奠定大数据应用基础,衍生出多种机场服务功能应用(如VIP识别、绿色通道等),减轻机场工作人员的重复性工作。系统通过在进行人脸检测的同时,可以将机场旅客的各类信息以旅客人脸为核心有机串联,针对单个个体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将获取信息,同时可与警方网上追逃布控系统对接,提升机场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