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空港医院匠心打造精品急救服务团队系列报道之二 文 | 元翔福州空港 陈顺亲 邹发权 机场医疗服务有其自身特点,病患以突发和急诊病人居多。旅客出门在外,匆匆而来,突然发病,病种各型各款,轻则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外伤,重则呼吸困难、昏迷、中毒、大出血,甚至休克、窒息、心跳骤停等。机场急救中心不是高新医疗设备和药品一应俱全的大医院,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快速高效处理各型病患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来到了福州空港医院位于候机楼内的急救中心。 细节决定成败 二楼出发厅内熙熙攘攘,在旅客们杂沓的脚步中,手提急救箱,身着白大褂,大步流星的万明医生分外醒目。原来刚才一位旅客因低血糖反应,晕倒在登机口,万医生刚刚出诊处置好这位病人匆匆赶回。 趁万医生整理急救箱,补充药品之机,笔者好奇地查看了急救箱。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见急救箱分多层,除了医疗器械、消毒用品、小型储氧罐等,光药品就有好几十种,大大小小的安瓿数十瓶,每一支药都配有明显的标签,上面用正楷工工整整的写明了药品名称、剂量和出产日期。 万医生告诉笔者,根据《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配备标准》,每个急救箱内的药品,都要配备17 种,数量达30 支。结合工作实际,他们将急救箱的药品种类增加到36 种,数量达到58 支,基本能满足各型急诊要求。“虽说无形中增加了重量和我们每天检查药品、器材的工作量,但一切都为了能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情况,更利于我们抢救急诊病人。”万医生说。 在抢救病人时,每一秒钟都是那么可贵。如果药品的标签不够明显,或者安瓿上的字迹不够清晰,都会导致抢救人员多花上好几秒的时间去确认。每一支药品都配有明显的标签,只是为了在抢救病人时,能快速的找到药品、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核对工作,是为抢救赢得时间,更是为生命多增加一分希望。 为拯救生命时刻准备 急救中心实施24 小时值班制度,目前实行双人值班,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值就是一整天,要保障以机坪为中心8公里半径以内的范围。白天还好,一旦出现大批量的伤病员,必要时可以得到空港医院门诊部的支援。最难的是夜间值班,门诊部医生都下班了,特别是晚上十点以后,很难得到有效增援。通常这也是航班延误多发时段,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不少旅客由于情绪急躁,常会诱发各种不适,相对于药品,这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疏导和安慰。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救治效率,他们通常在这一时段转移到离旅客更近的机坪内值班室继续值班。 为配合这一需要,他们还独创了“夜诊箱”。夜诊箱只保留一些常用口服药、外用药和少许必需的器械,比普通急救箱更轻便。若是出现重病号,夜诊箱内的药品、器械不够用,又可以呼叫救护车,马上得到有效补充。实践证明,夜诊箱非常适合夜间出诊。此外,为保障职工卫生需要,他们还在生活区的保安室内设置了职工医疗“自助箱”。自助箱内的药品以风湿精、清凉油、正骨水、风湿膏、创可贴、消毒药水等外用药为主,也包含人丹、正气水、润喉片、伤风效囊等十余种常用又相对安全的口服药,责任护士每天下午下班前检查补充药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自助箱方便了职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自行取用。这种职工自助医疗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轻症患者,让急救中心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较重的伤病员救治上。 笔者登上一台救护车,只见药品满箱、器材满车。这里的每台救护车都配备有供氧设备、自动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吸引器、担架车、铲式担架、真空担架、急救箱等众多的急救药品和形形色色的抢救器材。 功夫深浅看平时 “看似消耗巨大,但是当心跳、脉搏因为我们的努力,又重新活跃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多次随救护车成功抢救和转送危重患者的蒋爱娟护士自豪地说:“出诊一次急急而来,又匆匆而去,短则十来分钟,长则几个小时,但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平时,重在细节。” 药品和标签有无错位、期效是否吻合,器械是否完好,耗材是否缺少,仪器设备运转及供氧是否正常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稍一疏忽,很可能就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灾难性的后果。为了急诊时既节省时间,又不出差错,急救中心包括急救站、救护车、急救箱里的器械、药品都有专人管理,每天检查补充,确保每一支、每一片药品无过期、变质、失效,器械定期消毒,独立包装封存。经过反复的操练和磨合,空港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对这些抢救设备和药品的摆放位置以及性能了如指掌,使用起来个个得心应手。自机场移驻长乐20 年来,他们在高效快速抢救患者的同时,未出现一例医疗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