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出富士康要“跑”之后,富士康用机器人取代江苏昆山工厂6 万名工人的消息,让人类为之恐慌。虽然郭台铭允诺不裁员,但其发言传递的多种信号可没有这么温情。面对机器人崛起,郭台铭称将协助基层劳工转型,升级为技术工——如果普工转型不成功呢? 郭台铭引用英国牛津大学分析,称未来20 年内,人类的工作将有47% 会被机器取代,而中国有许多农民工势必要转业升级,就需要有配套措施。郭台铭还指出,现在已有部分厂房采取关灯生产,成为无人工厂——不用发工资,不用担心机器人出现心理问题,效率又更高,富士康真能拒绝这种诱惑?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工作抢夺大战已经开始,富士康并不是挥起屠刀第一人。从当事者和政府的角度来衡量机器人取代人,绝对不是好事,下岗就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包袱和随时可能爆发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工作更不好找。但对富士康来说,这条战略是绝对正确的,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荒逐渐到来,用机器人无疑会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还能顺便摘掉“血汗工厂”的帽子。即使富士康不这么做,未来也会有其他公司这样做,背后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这个趋势叫工业4.0,这是德国的叫法,美国叫工业互联网,中国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 信息化、工业化),物联网脑残粉叫万物互联。围绕工业4.0,包括智能定制化生产、智能产品、生产服务化、云工厂等,落点都是提升效率,解放人类,这可类比历史上的机械革命、电气革命以及自动化革命。总之,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生产效率将被大幅提高,对这种形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但同样可以预见,由此产生的阵痛将会十分强烈,甚至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以保护弱者的方式予以阻挡,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文章来源:企业说) 微点评“用工荒”问题在中国近些年来已不是新鲜名词,因为无法及时满足业务单位对普工的招聘需求,人力资源部时不时要与业务单位共同承担“耽误”生产进度的风险。在自动化的潮流之下,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将使得各企业对普通工人的需求减少,业务单位及人力资源部面临的“用工荒”将适时的得到解决。与此同时,机器人取代人类大部分流水线工作后,用工结构调整带来人力资源各大模块相关的思考与规划:现有的工人如何安排,工作流程因为机器人的参与如何调整,现有人员综合能力如何提升等。摘自集团人力部《才·智》第10 期 李青花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