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返回资讯中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信息公开
 
 
试水大数据服务模式 智能“大调度”来袭
发布时间:2016-09-28
 

广州白云机场启用“ 运控中心智能调度系统”

81日,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行新技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 运控中心智能调度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地勤公司正式投入运行,试水大数据服务模式,应用于机坪旅客流、飞机流、行李流的“大调度”,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可为每天成上千个航班提供更加精准的地面服务保障。早在一年多前,白云机场地勤公司就结合调度室搬迁工作开始考虑引入“大数据”模式来建立智能调度平台。一方面从旅客和客户的感知出发,通过数据、技术和智能化的手段,压缩信息传递时间,优化地面服务保障体验;另一方面从员工操作简便性、精准性出发,引入PDA 终端等,保证最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够随时掌握运控中心发布的航班信息和保障指令动态。该 “运行控制中心”着力于生产计划、信息保障、资源调度、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应急等六大职能,下设信息总控、信息发布、综合协调、摆渡调度等席位,通过收集白云机场地面保障的各种零散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大数据”模式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调度。在原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该平台还增加了“机场信息系统OMMS”“旅客信息服务应用平台PSP”“飞机引导调度系统”“摆渡车调度系统”等多项智能系统,基本实现了地面保障各个流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覆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期已投入测试的“飞机引导调度系统”通过与场监雷达系统相互交联,实现“航班信息自动发布、生产任务直接送达操作员工、自动生成航班引导导航路线”等三大优势功能。对于外场操作人员来说,只要“一机在手,保障航班工作流程我有!”,比过去单单靠人工信息调度,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据了解,白云地勤“运行控制中心”将24小时运作,预计年调度飞机量将超过40 万架次。(文章来源:《中国民航网》)

微点评

信息化、智慧化作为未来机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是切实提升机场资源调控能力,提高运行保障效率的手段。白云机场地勤公司对于“运行控制中心”的尝试,虽在技术上没有大的革新,但是在平台的整合上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既方便了操作员工,也便利了旅客。此类功能中心模式与原有分级调度模式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原有分级调度中与组织结构相关的业务部门之间的紧耦合联系,在功能中心的模式下将变成了各业务单位之间灵活、机动、松耦合的逻辑协同关系。在翔安新机场的信息弱电建设中,可以学习香港机场、法兰克福机场等实施功能中心战略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修改或调整。应坚持目标适配、与时俱进的原则,科学统筹整体规划,做到功能中心层次精简,资源整合最大化,席位设置最优化,切实服务于机场的生产运营需求。摘自元翔集团《元翔视角》第17 叶瑞宁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2013 厦门翔业集团有限公司 | 闽ICP备06004154号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