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有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叫“清明节”,又名“踏青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均为其基本主题。《历书》中曾提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注定是一个缅怀的日子。虽过不久,但心中却总有丝淡淡的哀愁挥之不去,思绪就这样在心头上萦绕着。追思无限,一起追忆往事,怀念故人,倾听记忆流淌的声音…… 清明思绪——追忆我的祖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到清明节,周围的空气就开始变的凝重起来,人们的心情也受到季节的感染,一阵阵地紧缩,于是在这样的清晨,脑海中就会有这样的一幕情景剧悄然上演。小时候,父亲告诉我,在中国所有的节气中,最重要的大约就是除夕,而清明次之。清明节,人们会在这段时间里来到便于缅怀的场所,为故人举行一些祭奠活动。这是一个我崇敬的节日,在有些微微润湿的天气里拿着清明吊,挑在劈好的竹条上,插在万年青的旁边,在香烛的热气里恍恍惚惚的看满山的青松都罩在一片青色的烟雾里,跪拜的时候还会有些许莫名的感动,对着先祖的碑铭总会闪出丝丝不知从何而起的憧憬。我的祖父只是一个朴实的农民,没有名动四国,也不会传诵世间,但他总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于那个时空。也许是每天的起早贪黑,也许是一生不断的动荡奔波,是世上亿万小人物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据我父亲说,祖父在乡间的私塾里旁听过,但在还未成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离世,早早离家谋生,在异乡娶了我的祖母,在亲友的祝福里生下一堆孩子,之后每天早早的点起煤油灯,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再后来,拉扯一堆的孩子长大并都成家立业,最后寿终正寝,在那些也并不十分耀眼的子孙的关照下,葬在了祖坟中。即便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但我们也都记得在以后的除夕、清明、中秋或是祖父的生日忌日时,一大帮祖父的孝子贤孙们都会携妻带子的去清除完坟上的杂草,拜望一番后,燃着的香烛元宝、洒了一地香气的最爱喝的烧酒、点上几只烈性的香烟、几盘祭果、碑头上压着几叠香纸,带着期冀磕下了几个寻求庇佑的响头,在一串爆竹的响声与烟雾里结束这仪式。然后,这前来祭拜的人们就会心安一些,再回到山下的世界,一头扎入那为了谋生为了繁衍的世界中去。生活就是这样,就譬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生命的流动和静止是不可逆转的,阴阳相隔更是让人无奈。长时间的情感交融和共同生活,已经在彼此内心深处留下极为深刻的烙印,成为无法磨灭的精神纽带。时间是最好的治愈术,当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或许会慢慢从最初的悲伤中解脱出来。梦境里,恍惚中,故人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亲情、友情、爱情的确是无法割舍的,它将固执地存在于人们的怀念之中。( 元翔武夷山机场 徐牧凡) 总有一丝思念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感恩追思的时节。每到这天,都不禁令人想起杜牧的这首诗,这一天与思念有关,这一天的文字也触尽酸甜。每逢清明,不是阴雨绵绵就是狂风呼啸。也许是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也感动了上天泪雨涟涟,这呼啸的风,诉说着心底无数的哀怨无尽的哀思。这呼啸的风!能否传去我思念的声音。爷爷慈祥、和蔼而又健谈,我的童年时光是在爷爷的藤椅下度过的。不知多少个夏夜,看着满天的星星,听着爷爷讲光阴的故事,在庭院的老槐树下,甜甜地进入梦乡。不知多少个冬夜,在爷爷家围着火炉,听着噼里啪啦的柴火声,向爷爷讲述学校的趣闻,炫耀着自己已经学了多少东西。自从高中住校后,和爷爷见面的日子就少了,只能在寒暑假去探望日渐苍老的爷爷,白发苍苍,青丝不见了踪迹,皱纹写满了额头。和爷爷在湖边钓鱼,夏风微拂,柳枝曼舞身旁;湖水涟漪,鱼儿飞跃水面;爷孙静坐,笑容甜美。快参加工作的那年冬天特别冷,爷爷的身体更差了,终日躺在病榻上。在一个北风狂吼的冬夜,爷爷走了。我身系素缟,哭声动天,泪雨凝噎。每年的清明,我都会来到爷爷的坟头,除去杂草,新添几抔泥土。逝者长已矣,存者永怀念!想起您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我无语凝噎。唯有一份哀思在心底弥漫。临风回首,阴阳两界,奉一株感恩的馨香,寄上我一份心灵的慰籍!( 厦门空港 陶冶) 梨花风起正清明 窗外的那树梨花开了,纯如雪、白如玉,争先恐后地挂满枝头。春风骤起,片片梨花落入窗台,调皮的几片花瓣钻入房来,落到书桌的剪纸上,剪纸好大,一对龙凤栩栩如生围着喜字,喜庆极了,那是我结婚时爷爷亲自操刀为我剪的。我拂去剪纸上的梨花,端详起带有花香的剪纸,思绪把我带向远方……虽说爷爷一辈子教书育人,但那双灵巧的手却能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来。小时候,爷爷见我和爸爸妈妈挤在一个床铺,他竟然找了些木料为我打了一铺小床,床头用颜料画了熊猫和长颈鹿,漂亮极了。夏天,爷爷见我长满痱子,他利用一些旧矽钢片,买了些漆包线,自己绕起线圈,做了架便携式直流电风扇,装上两节5 号电池,为我送上清凉的风。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太爷爷做泥工攒生活,所以艰苦朴素成了我们的家风。据奶奶说,爷爷当年到长汀师范求学,都是走上百里山路徒步前往,为节省费用,每次回来都是带豆腐渣和咸菜去配饭。就是爷爷毕业后回来教书,也只有两套衣服洗换。有次下雨,爷爷的衣服被雨淋湿了,那套衣服又没干,奶奶只好拿到锅里炒干让爷爷穿。困难时期,家里粮食不够吃,爷爷为了让家里其他人能吃饱一些,自己尽量少吃,有次爷爷上课饿得头晕,只好偷偷跑到学校食堂的泔水桶里捞些东西充饥,但爷爷后来还是饿得水肿了。有过苦难的经历,爷爷总把勤俭节约的美德言传身教给我们。爷爷走了,走在大雪那天,那飘飘扬扬的雪花似梨花般的纯洁。父亲为纪念爷爷,写了篇《大雪留痕》的文章发表在《闽西日报》上,爷爷的聪明、品德、坚韧,总给我带来无限的回味。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我拾起窗台上的梨花,重新堆放在爷爷的剪纸上,让那纯洁的花香带来思念。(元翔龙岩机场 欢欢) 清明追忆 岁岁清明情相似,纷纷细雨系思念。金樽舔满肠欲断,含泪沉悼已故人。(厦门空港 黄道轮) 潜心默祷 阴阳隔,黄泥冢。廿年余,不言痛。已逝者,今已土埋,音容宛在。若行人,各自匆匆。龙钟态,犹在。佝偻躯,沓沓黄鹤,化土。恨今朝,皆成空。芳草地,枝蔓藤,潜心默祷!(厦门空港 林艳)清明感怀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