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空港 林振兴 编者按: 厦门空港运行指挥中心“挖掘机”QC小组自2006年成立至今,已连续八年获得国优称号、四次获得集团QC成果发表会一等奖的佳绩。尤其是在今年的厦门市质协QC成果发表会上,“挖掘机”QC小组发布的《缩短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时间》,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硕果累累的荣誉背后凝聚的是众多“指挥人”勇于开拓、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挖掘机”精神。 信息处置急先锋 近年来,国内民航业非法干扰事件频发,爆炸物威胁航空器、人员非法冲撞隔离区、匿名恶意信息干扰,时刻威胁着民航的安全运行。在这样的安全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非法干扰应急处置程序愈发重要。 信息处置是整个应急处置工作的先锋,是所有现场救援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信息处置过程中,每一秒都格外重要。根据民航局第208号令及厦门机场安全保卫方案的相关要求,运行指挥中心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指挥中心要求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时间不得高于11分钟。而历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处理类似事件需15.3分钟。基于现状调查分析和其他大型机场应急信息处置的成功经验,小组人员采用专业测算工具进行测算,最终将活动目标定为:缩短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时间至10分钟。 挖掘潜力攻难关 为了找到影响信息处置时间的因素,“挖掘机”QC小组组织精干人员进行追踪调查,梳理和回放各类应急处置录音、视频和台账,并安排人员进行信息处置演练,通过情景模拟分析影响因素,找到了包括“信息处置无效时间长”、“信息来源不全”等在内的6条影响因素,通过统计数据发现“信息处置无效时间长”是主要影响因素,占到了63.3%的比重。 针对主要问题,小组开展头脑风暴,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原因分析,更深一层次地找到了包括“现有通讯设备单一”等在内的6条末端因素,并逐一进行要因确认,找到了四个主因,分别是:通讯设备单一、针对性业务培训不足、席位分工不清晰、操作规范不完善。 针对上述要因,“挖掘机”QC小组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并明确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间,开展了包括引进功能全面的信息处置设备、增加有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明确A/B席位通报对象及通报内容分工以及完善“关键信息复诵”操作规范等在内的对策实施活动。在攻克难关期间,为明确A/B席位通报对象及通报内容分工,“挖掘机”QC小组全面梳理科室作业指导书和应急预案对非法干扰事件处置的相关要求,收集整理以往非法干扰信息处置的关键要点,设计了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通报A/B单,明确突发事件处置等级和席位各自负责的信息通报对象,并根据紧急程度安排通报对象的先后顺序。 通过组织精干力量,合理分工,采用实战加演练的方式,“挖掘机”QC小组逐项分批次开展对策实施活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及时分析验证实施效果,反过来推动了具体对策的改进和完善。 成果有效保安全 以往,调度员在非法干扰事件信息处置过程中,通报顺序不固定,通报记录也相对粗糙,容易造成通报对象重复或漏通报的情况,而“挖掘机”QC小组通过使用新的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通报A/B单,从根本上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发生,让调度员在非法干扰事件处置中更加临危不乱,提高了应急信息通报的效率。从推广使用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通报A/B单至今,几经修改完善,已经成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一大法宝。 通过开展QC活动,“挖掘机”QC小组使非法干扰事件应急信息时间从活动前的15.3分钟缩短至活动后的9.5分钟,实现了预定目标。“挖掘机”QC小组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开发的内部通讯系统极大提升了指挥中心日常调度和应急信息处置的效率;设计完善的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通报A/B单让应急信息处置更加有条理、有章法;修订完善的应急处置操作规范让应急救援工作更加全面、到位,种种措施无不有效的保障了民航的运行安全。 在今年的厦门市质协QC成果发表会上,“挖掘机”QC小组发布的《缩短非法干扰应急信息处置时间》,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该成果中应急信息通报A、B单模板在行业机场也得到有效推广,QC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未来,厦门空港运行指挥中心“挖掘机”QC小组将继续发挥“挖掘机”精神,运用QC工具挖掘并解决难题,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为提高指挥中心调度室工作服务质量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