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道自己用了好几年的博客、微博,以及今年开始的微信,都是新媒体。 刚刚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觉得新媒体其实特别有趣又有现实意义:去看一个博客上结缘的老师的画展,在画展上,遇到一个在同一个微信群的女生(我们认识的同一个朋友,把我们拉进群里)。初次见面,我为她留影,第二天照片发在我的朋友圈,很快,朋友圈里有个朋友说她认识这个女生。于是,我新建一个群,把她俩拉在一起。原来,她们是曾经惺惺相惜、但失散多年的朋友,一直寻找对方未果,竟通过我的朋友圈重新联系上了。她们欣喜若狂,都要请我这个媒人吃饭。千里系因缘,凭个人的能力,估计只有新媒体能做到。 去年有一次在罗宾森商业广场,我带女儿逛商店,一个中年女子带着她的孩子,走到我女儿跟前说“你是不是那个**,我经常上你妈的博客,所以我知道你。”我有用博客记录女儿成长趣事的习惯,不知不觉就拥有了一些默默关注我们的朋友。网上结缘,线下偶遇,真好玩。 三年前一次同学毕业15周年聚会,一个昆明同学一见面就跟我说,看着你觉得一点也不陌生,因为经常上你的博客,感觉经常见面似的。其实我们肯定有十来年没见了。新媒体就这样超越时间和空间把人一下拉近了。 多年来我用新媒体安静打理属于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些传统的纸媒居然摸到我的地盘。于是,某一天,我正式接到传统纸媒的稿约,正儿八经的干起“码字收费”的活儿。这大概是新媒体人最有成就感的事了。 美国的《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也有人私下狠狠的把它说成是“天体浴场”;有人通过新媒体自我营销,广结善缘,打开视界;有人对新媒体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有人一边享用新媒体,一边忐忑的等待臆想中的定时炸弹。面对新媒体的众生相,我自清醒。觉得新媒体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一个真实的个体,你是什么,它就会是什么。 把握好利用多媒体的节奏,也将是人生修行中的功课。(厦门空港简单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