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亚琴 【团队名片】 不在最前线,前线却一刻也离不开他们;不在最前线,却以前线的前线姿态督促自己——这,就是元翔机务资料设备部。这是一支简单却又不简单的队伍,它由5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组成,却在2年内自主创新两项工具设备,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客户体验,节约了1000多万元的设备成本;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获得客户高度赞扬,并被推广至全国各大维修代理单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太多不简单的跨越。  研发散热设备 给飞机“快速降温” 在飞机着陆滑跑过程中,飞机巨大动能有很大一部分转换为飞机刹车毂的热能,造成刹车毂温度急剧升高。如何给刹车毂降温一直是困扰航空地面维修人员的一大难题。之前一贯使用空调车直吹,不仅效率低,动辄就使用300多万的空调车也非常不便。 2011年下半年,元翔机务公司领导在资料设备部组建新的散热设备研发小组,力争啃下这块“硬骨头”。多次头脑风暴之后,研发小组决定从刹车毂散热方法入手,试水开发新的散热设备。 组员提出了柴油式、多风扇式以及聚风罩式三种设计方案,但是哪一种思路更适合实际运行呢?小组成员对每一种设计思路优缺点反复分析并进行对比后,聚风罩的概念脱颖而出。它是将设备吸附在机轮下面,形成一个真空区域,通过抽气的方式进行散热,能极大提升散热效率,并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有绝对优势。 在建立了设备框架之后,研发小组成员对设备主体支架、升降机构、电机以及聚风罩等结构进行一系列选材分析,历时6个月设备最终成型并完成组装。通过实地验证,单个刹车毂降温用时只需要9分钟,比传统方法快了3分钟。而且设备采用电机作为驱动装置,功率为550W,每10分钟耗电仅0.1度,真正实现了低噪音、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标。 利用该项技术,散热设备成本从300多万元降为7000元,元翔机务四地公司每年因此节约近千万元的设备投资。 试水新型除冰车 将除冰时间缩短95% “这个除冰车真是不错,以前在武夷山短停需要除冰,都要至少等上一个多小时,现在几分钟就搞定了,效果很显著。”2013年初短停武夷山机场的山东航机组评价道。 武夷山机场地处福建北部山区,在冬季,飞机除防冰是一项例行任务。由于专业除冰车每台至少百万元,以武夷山机场的航班量配备除冰车不现实,以往除防冰都是采用最“原生态”的方法,比如对短停航班采取自然融化,这种方法不仅限制了外部工作环境,而且耗时太久;另一种是采用加热除防冰液与水的混合溶液,用背负式喷雾器喷淋或用拖把涂抹的方式除防冰,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借用工作梯高空作业,不仅工作效率低,还存在一定作业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2012年7月,资料设备部联合航线三部的研发小组,决定以“提高效率”以及“简化操作”为目标,研发新型除冰车。研发小组以喷射除冰液为设计思路,联系实际增加便于移动、除冰液容器与电瓶水泵的安全布局等功能完成了整体设计图,最终经过半年时间架体制作、结构材料的选购,最终完成除冰车的整体组装。 2013年2月25日,小组经过实际操作检验,发现两侧机翼上下表面(主油箱区域)除冰所需时间大约为3-4分钟,较之前的自然融化以及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