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敏 【团队名片】 厦门货站国内部是一支富有创造力、创新力的团队。他们善于利用QC工具解决问题及优化流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服务难关,创新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他们创造性地开发了岗位资质化卡、创新培训形式,以此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他们激发全员创新意识,团队金点子不断迸发、不断挑战服务保障极限,竭力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这个团队屡获佳绩:不仅获得集团2012年度“团队学习奖”,还在集团、福建省多次获得QC成果奖,2013年9月16日,该部门的QC成果更是一举夺得“全国第35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成果发表人气奖”,这是福建省质协历年推荐代表队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让我们看看这个85人的团队,到底是如何创新进取的呢?  借力成熟科技 提高收运效率 “现在太幸福了,货物过磅后,重量直接读取进入系统,而且用扫描枪,一扫条形码,货运单号就可以直接录入系统,再也不用手工计算货物重量,也不用抄写货运单号了,想当年……”老员工忆苦思甜的这段话屡屡出现在2012年厦门货站国内部新入职员工耳畔。 的确,此前,货站国内部员工需要手工抄写货运单号,既耗时,又频频出现抄写错误的情况,不仅容易造成后续货物资料信息错误,还易造成航班截关时间晚,甚至影响航班正点起飞。同时,为保证手工录入数据正确,需重复计算验证,导致货物处理耗时长,货物进仓速度慢。如何提升货物进仓时效成为当时国内部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国内部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打破常规,在公司技设部的支持下,将成熟的条形码技术引入到货物计量环节中。条形码技术运用后,每吨货物进仓时间由原来的20.5分钟缩短到16.5分钟,“站台不堵了,货物进得比以前快多了!”客户满意度普遍提高。 库区巧予周转 小仓库大容量 2012年中秋、国庆对于当年刚进入国内部的小黄而言,印象最深的不是厦门的博饼、欢乐的中秋或悠然的假期,而是堆积得像山一样高的货物、被挤得水泄不通的库区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货代。 2012年9月18日,国内出港货量再创新高,达188吨,而国内出港仓库饱和量仅能停放约60吨货量,意味着每日需应对三倍饱和量的库区管理。看到中秋、国庆如此井喷的货量,未雨绸缪的货站国内部预测到即将来临的“11.11”全民网购节将会有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小库区玩转大货量?大家立即将此作为课题进行攻关。 国内部从现状入手,运用QC工具,深入分析原因,突破现状:制定“4小时”控仓模式;设计出港吨控表;实现库内货物动态管理;在库内新增1条货物流转通道;召开代理人专项会议强化客户沟通。以上几项创新的思路让流程更加紧贴生产实际,避免了站台及计量通道拥堵,提高了平板车使用率,缓解了后端环节在场地、设备上的供求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