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空港 谭雪婷 厦门空港运行指挥中心“挖掘机” QC小组自2006年成立至今,已连续六年获得“国优”称号,四次获得集团QC成果发表会一等奖的佳绩。在今年的集团QC发表会上,“挖掘机”QC小组发布的《新型航班计划制作系统的研发》再度摘得一等奖的桂冠,并于七月份代表集团参加了厦门市质协QC成果发表会,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的背后,诠释着众多指挥人勇于开拓,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挖掘机”精神。 系统陈旧效率低 运行指挥中心调度室负责制作次日航班计划。航班计划主要服务于旅客和各一线生产保障单位,是厦门机场航班信息的唯一来源。如果航班计划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旅客出行和一线生产保障工作,进而影响机场的服务质量。 目前运行指挥中心使用的是十年前开发的计划制作系统,其设计理论值为250架次/日,近年来,厦门机场航班量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航班日高峰已突破500架次,计划制作系统的处理能力已经超饱和,在现有系统中处理航班计划需采取纯手工录入模式,计划制作时间非常长,平均每天达八小时以上,效率低,且易出错。因此,陈旧的纯手工计划处理模式已不能满足航班计划制作要求,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计划制作系统,以满足快速、准确处理次日计划的需求。因此,我们将本次QC活动课题确定为《新型航班计划制作系统的研发》。 挖掘潜力增效率 计划制作系统更新迫在眉睫,小组成员查询专利网、咨询技术研发单位,并对全国排名前15位的机场计划制作系统进行调研,均未发现类似可借鉴的计划制作系统,该系统需要自行研发。“挖掘机”QC小组成员熟悉航班计划制作流程,有着丰富的QC攻关经验和类似系统研发经验,其中,多人具有计算机编程功底,参与了包括多机场指挥系统、电报转换系统的开发和优化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 针对新型航班计划制作系统的研发,小组十一名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专长及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首先对行业标准、公司要求、研发能力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从而确定此次活动目标为:航班计划处理时间每百架次不超过3分钟;航班计划制作准确率高于99%。为此,小组通过细致的调查分析,提出了3种方案,分别是利用空管报文直接导入次日计划;提供统一模板给航空公司,汇总后进行计划处理以及多格式航班计划制作系统的研发。小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多次召开技术研讨会,经过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多格式航班计划制作系统研发方案。其优点是准确性高且时效性强、稳定性较好,仅需开发一套系统,且对外协调难度低,易实现。小组联合软件开发公司兆翔智能科技公司商讨制定系统开发方案,从系统环境和系统功能两方面着手,对开发平台、服务器、数据库及多格式航班计划接收、导入、异常修正等方面进行反复分析比对,层层筛选,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并进行具体的对策实施。2012年11月,我们对多格式航班计划制作系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实际验证,经过效果确认,航班计划制作时间平均每百架次仅为1.3分钟,计划制作准确率高达99.7%,均达到预期目标。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多格式航班计划制作系统研发成功。 成果创新显实力 多格式航班计划制作系统是全国机场中第一个能实现多格式航班计划同时导入,且智能化处理导入异常的计划制作系统。该系统大大减少了计划人工处理时间和成本,通过测算,平均每日减少了110分钟,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29.65万元。新系统研发成本约100万元,预期第四年起,可开始实现盈利。从社会效益来看,航班计划准确率的提升,为机场树立了优质形象,有利于各一线生产保障单位准确掌握航班动态,提高机场保障水平。此外,通过实际生产运行及公司质量部门的验收,新系统高效率和高准确率的运行效果得到了公司及业界的充分肯定。目前该系统已在民航界进行推广宣传。 “小QC”创造出“大成效”。运用QC工具挖掘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这是一条为提高厦门机场安全服务保障水平和工作效率做出贡献的有效之路。 |